在分娩前,大多數胎兒通常在孕36周左右入盆,但具體時間因人而異。入盆是指胎兒的頭部下降到骨盆入口,準備進入分娩的初始階段。這個過程對于不同的孕婦來說,感受可能會有很大差異。
對于第一胎的孕婦,胎兒入盆可能較早發生,因為子宮和骨盆肌肉沒有經歷過之前的分娩,所以胎兒下降的過程可能比較明顯。孕婦可能會感覺到腹部有下墜感,或者感覺到胎兒的位置有所變化。分娩時,由于子宮肌肉的強烈收縮,孕婦可能會感到劇烈的疼痛和不適。
而對于第二胎或之后的孕婦,由于之前經歷過分娩,子宮和骨盆肌肉可能更加松弛,胎兒入盆的過程可能不那么明顯,或者發生得更晚一些。分娩時,宮縮可能更加迅速和強烈,因為身體已經熟悉這個過程,所以宮縮和疼痛可能幾乎同時發生。
分娩是一個神奇的過程,不僅母親在為迎接新生命的到來做準備。胎兒也能感受到即將與媽媽見面的時刻,他們也在為即將到來的見面做出努力!以下是一些胎兒在分娩前可能會進行的活動:
分娩前的胎兒動態
在分娩前,由于宮口尚未開啟,胎兒需要通過撞擊宮頸口這一道大門才能出來。因此,胎兒利用胎頭不斷撞擊宮頸口,以觸發子宮收縮,從而加速宮口的開啟。
分娩前胎兒會做哪些準備?
01儲備脂肪增加保溫能力
在出生之前,胎兒會在體內積累脂肪,以提供出生后的能量和保溫。
在羊水的環境中,宮內溫度約為恒溫37-38攝氏度,而出生后需要適應外部的環境,這無疑是一項巨大的挑戰。
寶寶出生后,脂肪重量約占體重的25%,因此新生兒天生具有一定的“嬰兒肥”。這些脂肪主要在懷孕后期,也就是分娩前完成儲備,以在胎兒出生后發揮重要的體溫調節作用。
另外,胎兒做充足的脂肪儲備,也是為了預防產后營養不足。當新生兒在產后面臨營養不足時,就可以利用這些脂肪儲備。因此,這種現象有時被稱為“自帶三天口糧”。
02胎兒入盆
胎兒入盆是指在妊娠晚期,胎兒以頭朝下、臀朝上、全身蜷縮的方式,使其頭部通過母體的骨盆入口進入骨盆腔,從而其身體的位置得到鞏固。這通常是胎兒為即將到來的分娩做準備的一個自然過程。
胎兒入盆后,準媽媽可能會有以下感覺:
1.宮底下降,宮高比原來低了1-2厘米。
2.呼吸變得順暢,胃口變好,因為胎兒下降減輕了對膈肌和胃的壓迫。
3.腹部形狀的變化,肚子看起來更大,甚至變成了“小餐桌”。
4.尿頻和尿急現象增加,因為胎兒入盆后壓迫膀胱。
5.小腹可能有類似痛經的墜脹感,肚皮更加緊繃。
03胎兒在產道內調整姿勢
盡管胎兒在分娩前已具備較好的視力,但產道內卻是黑暗而曲折的。實際上,當寶寶通過產道時,它是看不見任何東西的。那么,寶寶是如何在產道內順利完成分娩的呢?
在孕晚期,寶寶的體重通常已經相當可觀,尤其是在足月時期,寶寶的體重至少達到5-6斤。在這時,子宮對寶寶來說已經顯得十分狹窄。
當寶寶下降至產道時,它會不斷調整姿勢,以盡快通過。這個過程中,如果一切順利,寶寶可以自行轉至頭位,但如果寶寶處于臀位或其他異常胎位,分娩可能會受到阻礙,甚至需要進行剖宮產。
04不斷的沖撞宮頸口
在分娩前,胎兒會不斷用頭部沖撞宮頸口,直到宮口完全張開。
強烈的宮縮會產生推動力,幫助胎兒朝外移動,而胎兒則利用自身的優勢,尤其是小巧的身體,努力向前鉆動。直至最后看到光明,與媽媽第一次見面。
臨近預產期,如果胎兒沒有進入盆腔,媽媽們需要警惕可能是由于頭盆不對稱引起的情況。如果骨盆大小與胎兒大小以及胎位等都正常,那么媽媽們通常仍然可以進行順產。
當然,在分娩過程中,孕媽們也需要確保自己的一切準備工作都做到位。例如,進行產前檢查,并在分娩前進行胎心監護,以確保胎兒的心率在每分鐘110-160次之間。如果發現胎心監護異常,可能需要考慮進行剖腹產。
在一切準備就緒之后,在分娩過程中,母子雙方都需要共同努力,加油!
免責聲明:本文僅做健康科普,不用于任何商業廣告目的,且不提供診療建議。如有相關疾病,請及時于正規醫院就診,謹遵醫囑。其中部分圖片來自于網絡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告知我們,我們將盡快刪除。
供稿:產科 編輯:宣傳辦
一審:金鵬 二審:肖錦艷、康昭海 三審:劉艷平
欄目:婦幼健康科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