別慌!胃息肉其實很常見,但它是否危險,是否需要處理?今天帶您科學認識胃息肉,守護胃部健康。
一、胃息肉:胃粘膜上的
“異常生長物”
胃息肉是胃黏膜表面隆起形成的“小肉球”,多在胃鏡檢查時被發現。它可能單發或多發,大小從幾毫米到幾厘米不等。
關鍵點:
??多數無癥狀:患者常在體檢時偶然發現。
??部分可能癌變:需根據類型和大小評估風險。
二、胃息肉分幾類?
哪些要警惕?
1??胃底腺息肉(最常見):
??特點:與長期服用質子泵抑制劑(如奧美拉唑)相關,多出現在胃底、胃體。
??癌變風險:幾乎無,但需關注數量和大小變化。
2??增生性息肉:
??特點:與慢性胃炎、幽門螺桿菌感染相關,直徑通常<1cm。
??癌變風險:極低(<1%),但需關注形態和大小變化。
2??腺瘤性息肉(最危險):
??特點:表面不平整常見于有家族遺傳史或長期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患者。
??癌變風險:高達10%-30%,尤其是直徑>2cm的息肉,需盡早切除并定期復查。
三、這些人群要當心!
??年齡>50歲
??長期幽門螺桿菌感染者
??有胃癌或胃息肉家族史
??長期高鹽飲食、吸煙飲酒人群
四、發現胃息肉,
必須切除嗎?
不一定!需綜合評估
??觀察隨訪:直徑<0.5cm、無癌變特征的息肉,可定期復查胃鏡(1-2年一次)。
??及時切除:若息肉>0.5cm、表面糜爛、病理提示腺瘤性,建議內鏡下微創切除(EMR/ESD)。
??劃重點:
胃鏡活檢是判斷息肉性質的金標準!切勿因“沒有癥狀”而忽視復查。
五、預防胃息肉,
從日常做起
?根治幽門螺桿菌:感染人群及時就醫,降低胃黏膜損傷風險。
?飲食清淡:減少腌制、燒烤、高鹽食物,多吃新鮮蔬果。
?戒煙限酒:酒精和煙草會刺激胃黏膜,增加息肉發生風險。
?定期胃鏡檢查:40歲以上人群建議每3-5年做一次胃鏡,高危人群縮短至1-2年。
六、關于胃息肉的
3個常見疑問
問題一:切除胃息肉后會復發嗎?
可能!尤其是未改善生活方式或未根除幽門螺桿菌者。
問題二:胃息肉切除后多久能吃飯?
術后需禁食6-8小時,之后從流質飲食逐步過渡到正常飲食。
問題三:胃息肉會發展成胃癌嗎?
腺瘤性息肉可能癌變,但早發現、早干預可有效阻斷癌變進程。
胃息肉并不可怕,可怕的是“不重視”和“不復查”。科學認知、規范治療、定期隨訪,才能讓這顆“小肉疙瘩”無處藏身!
如果您有胃部不適或體檢異常,請及時到正規醫院就診!也可聯系市婦幼綜合內科0730-8600760!胃腸健康不容忽視!
線上咨詢掃碼添加
綜合內科簡介
綜合內科是集消化、呼吸、心血管、神經內科、內分泌等疾病為一體的綜合性科室,擁有一支基礎扎實、專業熟練、作風過硬的醫護團隊。團隊共有副主任醫師2名,主治醫師、碩士研究生2名,住院醫師1名,護理人員7名。
擁有CT、核磁共振、心臟彩超、24小時動態心電圖、動態血壓監測、睡眠呼吸監測、腦血管多普勒、電子胃腸鏡、肺功能儀、電子支氣管鏡、腦電圖等先進儀器及無創/有創呼吸機、除顫儀等搶救設備。
咨詢電話:0730-8600760
免責聲明:本文僅做健康科普,不用于任何商業廣告目的,且不提供診療建議。如有相關疾病,請及時于正規醫院就診,謹遵醫囑。其中部分圖片來自于網絡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告知我們,我們將盡快刪除。
供稿:綜合內科 編輯:宣傳辦
一審:張毅 二審:劉艷平 三審:涂劍
欄目:婦幼健康科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