活動現場
1月7日在傳統的臘八節來臨之際,中醫科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臘八節活動,吸引了眾多市民前來參與,現場氣氛熱烈,節日氛圍濃厚。八粥,與祝福
活動現場,一大早就彌漫著臘八粥的香甜氣息。工作人員精心熬制的臘八粥熱氣騰騰,吸引了大量參與者排隊領取。這一碗碗臘八粥不僅承載著傳統節日的美好寓意,更是讓大家在寒冷的冬日里感受到了濃濃的溫暖與關懷。參與者們紛紛表示,喝上一口臘八粥,仿佛年味更濃了,心里也格外溫暖。
中醫科專家羅杏醫生的冬季養生講座備受關注。羅醫生深入淺出地講解了冬季養生的要點,從飲食、起居、運動等多個方面為大家提供了專業的建議。
羅醫生的講解通俗易懂,實用性強,讓在場的聽眾受益匪淺。
養生操,強身健體迎新年
中醫功法專家汪利強醫生現場教授養生操,吸引了眾多市民積極參與。
汪醫生介紹,這套養生操簡單易學,具有疏通經絡、調和氣血、增強體質的功效
通過練習養生操,不僅讓大家在活動中放松了身心,還學到了一種簡單有效的養生方法,為健康生活增添了新的助力。
多科室義診,貼心服務送健康
活動現場設置了中醫婦科、中醫兒科、針灸推拿科、內科、外科等多個專家義診區域,為市民提供免費的健康咨詢和診斷服務。
專家們耐心地解答患者的問題,仔細地為他們進行檢查,并根據病情給出合理的治療建議。一位前來義診的市民表示:“平時去醫院看病要排隊掛號,很麻煩。今天在這里既能享受免費的義診服務,又能得到專家的專業指導,真是太好了?!?/font>
免費體驗中醫適宜技術,感受中醫魅力
在中醫適宜技術體驗區,由中醫專家辨證后為市民開具相應的體驗項目,如艾灸、拔罐、推拿等。
這些傳統的中醫適宜技術受到了大家的熱烈歡迎,體驗者們紛紛表示,通過體驗這些項目,感受到了中醫的神奇魅力,身體也得到了放松和舒緩。一位體驗了艾灸的市民說:“艾灸做完后,感覺身體暖暖的,很舒服,之前的一些疲勞感都減輕了。”
此次臘八節活動,將傳統節日與中醫養生文化相結合,不僅讓市民們品嘗到了美味的臘八粥,還學到了豐富的養生知識和實用的養生方法,享受到了免費的醫療服務和中醫適宜技術體驗。活動的成功舉辦,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,傳遞了健康生活的理念,受到了市民們的一致好評和高度贊譽。
臘八習俗
臘八節這一天有吃臘八粥的習俗,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。我國喝臘八粥的歷史,已有一千多年。最早開始于宋代,每逢臘八節這一天,不論是朝廷、官府、寺院還是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。到了清朝,喝臘八粥的習俗更是盛行。
臘八粥的營養價值
“臘八粥”的主要原料為谷類,常用的有粳米和薏米。
豆類是“臘八粥”的配料,常用的有黃豆、赤小豆。黃豆含蛋白質、脂肪、碳水化合物、粗纖維、鈣、磷、鐵、胡蘿卜素等,營養十分豐富,并且具有降低血中膽固醇、預防心血管病、抑制多種惡性腫瘤、預防骨質疏松等多種保健功能。
冬季食養
冬日寒風凜凜,氣溫下降,人體受到寒冷天氣的影響,甲狀腺、腎上腺等內分泌腺的分泌功能增強,以促進機體產生熱量抵御寒冷,適量地增加高熱量食物的攝入,并增加蛋白質、脂肪及維生素和礦物質的供給,以提高機體對低溫的耐受力,這是有利于健康的。
中醫學認為,冬季飲食調養要遵循“秋冬養陰”、“無擾乎陽”、“虛者補之,寒者溫之”的古訓 。
適量進食“肥甘厚味”的食物
為抵御外界的寒冷,需要增加機體的產熱。在三大產熱營養中,蛋白質的攝取量可保持在平常的需要水平,熱 量增加部分,要應提高糖類和脂肪的攝取量來保證。
特別是攝食適量的脂肪有較好的抗寒耐凍作用,因而冬季宜多吃一些具有溫熱性質的肉類。如鱔魚、鳙魚、鰱魚、鱒魚、蝦、海參、鵝蛋、雞肉、羊肉、狗肉等。
另外,一些含油脂較高的果實也是冬季常食的食物,如、大棗、杏仁、核桃、 板栗、松子以及花生、葵花子、芝麻等。但不宜過多,以防發生高血脂癥和肥胖病。
結合自身體質,適量偏食
在進食上述食物時,要結合自己的體質,適量的有所偏食。
如偏于陽虛者,可適當多進食羊肉、雞肉等溫熱品為宜;
偏于氣陰不足者,可適當進食鴨肉、鵝肉為好。鴨肉,可滋五臟之陰,清虛勞之熱,補血行水,養胃生津。
對于體質偏弱而無嚴重疾病的人來說,可以根據自己身體的實際情況,適當選用一些藥食兩用的食品,如紅棗、芡實、薏苡仁、花生仁、核桃仁、黑芝麻、蓮子、山藥、扁豆、桂圓、山楂、飴糖等,再配合營養豐富的食品。
宜多食熱粥
碳水化合物也是人體產熱的食物來源之一。以谷米豆類雜糧熬煮的粥類,不僅含有豐富的淀粉和糖類,而且其殼皮含有豐富的維生素、纖維素和礦物質。這對冬日蔬菜攝入量少、維生素類攝入不足起到補充作用。
另外,谷物類食物也較肉類食物好消化,這對冬日里人們活動較少、胃腸蠕動較弱是大有裨益的。因而,在民間有流行“臘八粥”的風俗。常吃此類粥有增加熱量和營養功能。
臘八節詩歌
臘日常年暖尚遙
今年臘日凍全消
侵凌雪色還萱草
漏泄春光有柳條
縱酒欲謀良夜醉
還家初散紫宸朝
口脂面藥隨恩澤
翠管銀罌下九霄
|
免責聲明:本文僅做健康科普,不用于任何商業廣告目的,且不提供診療建議。如有相關疾病,請及時于正規醫院就診,謹遵醫囑。其中部分圖片來自于網絡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告知我們,我們將盡快刪除。
供稿:戴創業 編輯:宣傳辦
一審:楊君、黃友佳 二審:劉艷平 三審:涂劍
欄目:婦幼健康科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