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泡腳歷史悠久,最早的文獻記載可追溯至晉代《肘后備急方》,至今已有千余年歷史。
在古代,人們就常以泡腳來保護身體健康,尤其是在秋冬季節。
泡腳的必要性
在秋冬時節,泡腳不僅舒服暖身,還有諸多好處。
一方面,根據熱脹冷縮的物理原理,熱水泡腳可以促進局部的血液循環,防止凍瘡。對于心血管疾病的患者,局部血液的運行可以促進心血管的血液回流,緩解心胸部的疼痛不舒和胸悶。
另一方面,中醫認為,腳是人體的第二個心臟,正確泡腳能促進血液循環、排出體內寒氣。尤其在晚上泡,更能驅散一天的疲憊,放松身心,促進睡眠。
泡腳的注意事項
01丨泡腳的時間安排
19時-21腎經氣血最弱,是最佳的泡腳時間。在此時間段泡腳,可以滋養肝腎、填補精血。泡腳時間不宜過長,20-30分鐘為宜。且飯前、飯后不宜泡腳,會影響胃腕部的血液供給,導致消化不良。
02丨泡腳的水溫選擇
四季更迭,泡腳的水溫亦需隨季節的變換而進行調整。
夏季氣候炎熱,泡腳水溫可適當降低;
冬日氣候嚴寒,水溫則可稍高一些。
通常而言,選擇 40℃左右的溫度較為適宜。倘若在浸泡過程中水溫變涼,可根據實際情況添加熱水。當身體微微出汗或者不出汗時,表明水溫合適;而大汗淋漓則提示水溫過高。
03丨泡腳的容器選擇
泡腳適宜選用木桶,因為木桶的保溫效果頗為出色。
在泡腳時,除了浸泡足部之外,還可以借助溫水刺激膝蓋以下的穴位,所以桶的高度最好能夠讓水面沒過足三里的位置。
此外,泡腳還需注重桶的清潔與衛生。每次在泡腳前后,都可以使用 84 消毒液對桶進行清洗,以防滋生菌落,避免導致足部感染。
泡腳的貼心伴侶
01丨泡腳中藥搭配秘籍
“中藥洗腳,功效堪比吃補藥。” 我們能夠依據不同的體質以及不同的疾病狀況等,挑選適宜的藥物進行泡腳。體寒之人通常表現為畏寒怕冷、難以溫暖,此時可選用艾草、花椒、紅花等具有溫通作用的中藥。倘若足部存在真菌感染,瘙癢難耐,可搭配苦參、白鮮皮、百部、土荊皮等能夠燥濕止癢的中藥。大多數常見的慢性疾病均可通過泡腳來輔助治療,然而具體何種疾病該選用何種藥物,建議前往就診專業的中醫醫師,采用其經過辨證論治之后給出的方子進行泡腳。
02丨如何選擇足浴包
中醫科醫生會根據不同病人各自的疾病及證型,調配專屬于個人的足浴包。如安神助眠散、痛經散、減肥祛濕散、調經散、祛風止痛散等……
03丨以下情況不宜泡腳
1.經期及妊娠期女性;
2.嚴重腫瘤及心腦血管疾病患者;
3.下肢動脈閉塞、 靜脈血栓、靜脈曲張患者;
4.嚴重糖尿病及糖尿病足患者。
泡腳,您學會了嗎?
免責聲明:本文僅做健康科普,不用于任何商業廣告目的,且不提供診療建議。如有相關疾病,請及時于正規醫院就診,謹遵醫囑。其中部分圖片來自于網絡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告知我們,我們將盡快刪除。
供稿:中醫科 陳媚 編輯:宣傳辦
一審:楊君、黃友佳 二審:劉艷平 三審:涂劍
欄目:婦幼健康科普